狹義上原指同性戀族群,而後意涵與內容開始不斷擴充,至今廣義上可包含L(女同性戀)、G(男同性戀)、B(雙性戀)、T(跨性別)等四大族群,以及不符合異性戀主流價值的其他性少數族群。同志一詞會用於香港、台灣、中國大陸,女/男雙/同性戀者或自稱作同志。同志一詞現在最廣為人知的來源,是香港文化人邁克在八十年代與友人聊天時靈機一觸,於是創出以「同志」來稱呼同性戀者。林奕華在1989年創辦電影節時將之命名為「同志電影節」,用以來指稱非異性戀者,將同志一詞發揚光大。1991年更度出現在台灣金馬影展的同志專題中,而後「同志」開始在台灣通用流行。
「同志」這個身份標記都跟國內共產黨員互相稱呼的術語相同,既強調「同一志向」,又令人聯想到這個身份的政治含意,「革命尚未成功 同志仍須努力」。
香港學者周華山從英美學界引入Queer Theory,並把Queer翻譯成「同志」。他試嘗把「同志」一詞的含意擴充,泛指一切顛覆異性戀霸權的人。